急诊科医生揭秘:病毒性感冒用药的隐藏风险
病毒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、鼻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具有自限性特征,但合理用药可显著缓解症状并缩短病程。临床治疗需遵循"抗病毒与对症治疗相结合"的核心原则,同时注重免疫支持与并发症预防。
在抗病毒治疗领域,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通过阻断病毒释放发挥治疗作用,建议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以最大化疗效。M2离子通道阻滞剂对特定甲型流感病毒有效,但需注意耐药性问题。近年来,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剂拓宽了抗病毒治疗选择,其广谱抗病毒特性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
对症治疗需根据症状谱制定个体化方案:体温超过38.5℃时,推荐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类解热镇痛药;鼻腔黏膜充血患者可选择α受体激动剂鼻喷雾剂,但需严格限制使用时长;镇咳治疗需区分干咳与痰咳,中枢性镇咳药与祛痰药需在医师指导下配合使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免疫调节剂如维生素C、锌制剂等可辅助增强机体防御能力,但过量补充可能适得其反。中医药治疗方面,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连翘、金银花等中药成分,可通过多靶点机制改善临床症状。
临床需特别注意:
①严格区分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,避免抗生素滥用;
②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应加强病情监测;
③出现持续高热、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等预警症状时,需立即就医。